由山東理工大學完成的一種替代傳統電鍍、熱浸鍍鋅的機械鍍鋅技術設備;在室溫下無外電場作用的溶液中,依靠滾筒的機械滾動能量和玻璃微珠的搓碾,利用表面能量,形成一個具有碰撞和搓碾作用的多相流環(huán)境,根據預定的鍍鋅厚度加入鋅粉和藥劑,在化學沉積和機械碰撞的共同作用下使工件表面形成平滑光亮的鍍鋅層。該工藝原理完全不同于傳統的電鍍和熱浸鍍,成本低、污染小、鍍層厚度可控制在5~100微米間、常溫操作、無氫脆,生產效率高,耐中性鹽霧試驗300小時以上,質量符合美國ASTMB695-8212及軍用C-81562、中國A29JB/T8928-1999標準要求。
本工藝技術使用經活化處理的金屬(鋅、鋁、銅)粉可使表面光亮度接近電鍍鋅,根據需要鍍層可是純鋅、鋅鋁復合鍍層,表面可進行鈍化封閉等,適用于各種機械加工生產工件的表面涂飾和防護,如高強度螺栓、螺釘、管件、射釘、鐵鏈等鐵基工件,尤其墊圈及彈性工件。用該工藝生產的產品已出口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并用于國家電網改造、高速公路等重點工程。
經濟效益:以高速公路護欄栓為例,鍍鋅層最低厚度50μm,采用專用機械鍍設備,額定功率4kw/h,工人兩名。每次加工500kg,全過程40~45min,則生產率為600kg/h;電耗19kWh/t;人工2400kg/人·班;綜合鋅粉、活化劑、其他原料、電費、人工等后,生產成本為800元/t工件,加工費市場價2000元。生產條件:生產廠房200m2、專用機械鍍設備,一次投入15萬元,年加工量5000噸。